test
丢了奥数冠军可能并不是什么坏消息
小微   小学生微试题

也许这次丢掉冠军不是坏事,起码从网友的调侃中我们能够看到,对竞赛荣誉的偏执正在退烧,而这两年国内众口一词地要求取消奥数加分正是对过去的某种执着的纠偏。人们渐渐认识到,就像金牌和国家体育繁荣没什么关系一样,奥数冠军和数学家的培养也不是正相关的。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变革的开始。

原标题:丢了奥数冠军可能并不是什么坏消息

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7月4日至16日在泰国举行。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二、三名。这是美国自1994年夺得冠军后,时隔21年再度夺冠。而在此期间,第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英媒由此惊呼,“美国破天荒”。中国网友则调侃,“奥数都不加分了,谁还陪你玩”,“实际上是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娃,打败了在中国读书的中国娃”(见7月19日本报A09版报道)。

和美国时隔21年再度夺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从1985年参赛以来,一共拿下了19次总分冠军。这个统治地位实在是不亚于乒乓球啊。然而,尽管中国有这么多奥数冠军,但这些冠军,却几乎没有人最终成长为合格的数学家。相比较而言,1985年以后,其他很多国家的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已经在数学界崭露头角,很多人都已经获得了有“数学诺贝尔”之称的菲尔兹奖,而中国的奥数冠军们却整体落后于这些曾经的手下败将。

为什么奥数强国无法成为数学强国呢?可能同时获得过奥数金牌和菲尔兹奖的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最有发言权:“数学竞赛和数学学习非常不同。尤其研究生生涯,学生们不会遇到像数学竞赛题那样描述清晰、步骤固定的题目,尽管竞赛思维在解决研究型问题的某些步骤速度很快,但这无法扩展到更广泛的数学领域,更多问题仍赖于耐心和持久的工作———阅读文献,使用技巧,给问题建模,寻找反例等。”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套路武术和实战武术的区别,套路武术有统一标准,考校的是运动员动作是否精确达标,这是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而达成的。而实战武术,临场变化多端,需要随机应变,这个除了刻苦之外,靠的恐怕就是阅历和悟性了。

在“大象公会”的一篇文章中,就详细探讨了中国奥数为什么行和中国数学为什么不行这个问题。中国奥数的优势,其实和中国竞技体育很相似,都是集中资源专业培养的结果。在中国很多中学,都会有理科实验班的存在,这种班级,专门是用来培养竞赛选手的。同时我们也都知道,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奥数学习,奥数成绩一度作为升学考试的加分项。其实除了专业培训,我们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优势,就是应试教育,高强度的应试教育,为中国学生的基础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作为本次奥数竞赛的总分第三名韩国,也是以应试教育著称。

然而竞赛的成功需要付出代价,这些年对奥数的反思就是因为这一点,为了获得加分,众多孩子投入到他们根本不擅长的奥数学习当中,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而更痛苦的是,这项对智力要求极高的项目绝不是刻苦就能成功的,太多的孩子把精力和信心就这样搭在奥数上了。而那些脱颖而出的人,最终也没能敲开数学殿堂的大门,著名数学家威廉·瑟斯顿曾把数学竞赛比作“单词拼写比赛”。他认为,单词拼写比赛获得名次并不代表成为优秀作家,数学竞赛也一样:好成绩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数学。

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就曾经直接了当地指出: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出了真正通往数学殿堂的路径,非常值得思考。

丘成桐教授首先提出要通过兴趣去感受数学之美。在他看来,科学家的成就往往源自于对科学的热爱,然后“让思想在脑海里汇聚,运气与灵感就自然得来。”这让人想起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而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关键。”无论是被苹果砸了脑袋的牛顿,还是瑞士专利局公务员爱因斯坦,都在印证着丘成桐教授的看法。

大象公会的文章介绍,中美数学教育拉开差距,或许关键原因是美式的分类教育。美国对普通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不高,有天赋、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在中学里完成大学先修课程。修完之后,会参加先修课程考试。先修课程难度远高于美国普通高中数学,相对于数学竞赛,它的设置更有利于形成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比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先修课程中,微积分部分的两门课程覆盖了一元微积分的所有知识,相当于美国大学两个学期数学课程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能更合理地增进对微积分的理解。而讲求竞赛的中国高中则很少注重这类知识。

丘成桐教授的另一个观点来自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陈省身说过一句话:“做学问一定要跟有学问的人在一起。”这讲的是氛围的重要性。大象公会的文章指出,现代数学和很多基础学科一样,延续的研究传统和学派氛围,往往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学与欧美大学存在巨大落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竞赛成绩也曾非常出色,但同时又是数学研究最顶尖的国家———过去近100年中,苏联(俄罗斯)一直都是数学研究最顶尖的国家,是公认的和美国及法国齐名的数学研究大国。它与中国的强烈反差,恰好也是这个原因。可惜因为特殊年代的冲击,中国没有形成这样的学术传统。最终,由于前方没有开放的高等教育氛围和连续的数学传统,中国的天才们止步不前。

也许这次丢掉冠军不是坏事,起码从网友的调侃中我们能够看到,对竞赛荣誉的偏执正在退烧,而这两年国内众口一词地要求取消奥数加分正是对过去的某种执着的纠偏。人们渐渐认识到,就像金牌和国家体育繁荣没什么关系一样,奥数冠军和数学家的培养也不是正相关的。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变革的开始。

本报评论员 牛角

0  

更多资讯
奥数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测评不得有 奥数内容
美国21年来首次“奥数”夺冠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