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李锰:北京市小学三年级前将不再开设英语课
小微   小学生微试题

本文为网易教育博客专稿 转载请标明出处   世青国际教育研究李锰老师博客供稿   欢迎访问李老师网易博客

昨天一条教育改革的新闻,引发全民关注。100%的媒体都披挂上阵,连篇累牍。博主的微博被圈了不少次之后才注意到这事儿的。发现只是“征求意见稿”,并不是公示的政策,这么大规模的媒体参与不知道是什么节奏。

一早就接待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叫博主谈对中高考(微博)英语科目改革的看法,博主妥妥的谈了个人观点,后又觉得自己不接触中高考学生,没有发言权。于是推荐给记者认识的几所公办示范学校领导和英语培训行业专家来谈这个话题。后来发现大家都拒绝了采访,因为太敏感,有的是领导定调子不许校领导说,有的是怕说不好,给自己的学校和就职企业惹事儿。看同行都这种态度,博主也紧急婉拒了一家纸媒的相同话题采访邀约。

抛开教育行业从业背景,仅作为家长也必须关注此动作。信息来源网络,博主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就职单位无关。信息源头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

其中反响比较大的要点包括:

大规模提高中、高考语文科目分值,强化语文科目的绝对地位;(90%以上网友是欢呼雀跃)

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语课,中考英语分值下调20分;高考英语分值下调50分,社会化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范畴,成绩3年内有效。(各种声音并存,褒贬不一)

1、关于侧重语文科目,弘扬中华文化的元素(仅代表个人观点)

昨天一整天家长们刷屏的微博都是这个话题,学者和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概念通过此次教改得以实现,进而欢欣鼓舞。

博主从来不批判应试教育,70后都是应试出来的。如果只有非黑即白的思维,那才说明这种教育真的得逞了。应试没那么可怕,但是浪费了多少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在一辈子也用不上的死记硬背上,所以到子女这代是肯定不会叫孩子再走老路了。宁可叫孩子放弃追求100分,去游泳、去跳舞、去旅行、去阅读。坚定叫孩子走老路的念过点儿书的同龄人暂时还一位没遇见过。

对此次极度强化语文科目,持谨慎乐观态度。提高语文科目的分值就等于弘扬中华文化,强化国学精神?课文里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满书店陈列着的作文范文书。电视里接受采访的中考生:“不敢写想说的话,要真写那肯定得不了高分,这可是中考额。”这样的语文教学现状如果不动大手术,哪怕卷子200分了,也跟弘扬国学没一毛钱关系吧。

博主以前评论过一位电视主持人抨击现行作文教学的微博,招来几位语文教师的强力反击。认为博主不是一线语文教师没有发言权,当时确实有反思。也有好朋友在公办学校教书,也着实兢兢业业。有教育理想的好老师绝不少,然而考核老师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这点没有任何体制内老师能反驳。除非你放弃评职称,不怕末位淘汰,否则在大的环境下,想在自己的班级里改革教学方法那真的需要太多的勇气了。

无数家长都跟博主表达过担忧:“孩子这么小就进国际学校,语文课基础都没打好,中文水平怕退步。”您真的是多虑了,多上语文课就中文水平高?莫言可是小学没毕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寒是中学就退学的年轻作家。有哪位大作家在序言里写过:“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感谢儿时的语文课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的母语思维方式决定其学习及使用其他语言的思维方式。国际教育不但不妨害中文水平的提高,反而更有利。

多上语文课并不能提高一个孩子对文学的向往。作为中国的家长,怎么可能把培养孩子中国根的目标系于一位语文老师身上呢。 家长才是培养孩子理解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况且读国际学校不但不会有损中文基础,反而会激发孩子对文学的赏析能力和向往。

不少媒体朋友也会向博主抛出过此类问题:“读国际学校是不是会导致中文水平下降?”我们是中国的学校,不是美国的好不好。问过本校的中文老师是怎么教学的,老师反馈的是国际学校的中文教材和传统学校并无区别,只是因为没有统考的压力,教学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和英语教学一样,强调大阅读量。博主概括为:用西方人传授母语的方法来教国际学校孩子们中文。

比如世青学校的老毕业生—现就读斯坦福大学三年级-英国文学系的曹婵同学,她自己编写的反映第一代中国海外劳工生活艰辛故事的音乐剧《时间当铺》获得了百老汇和大邱音乐节多个大奖。能写出好故事的年轻人,谁能说她中文基础不牢靠。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国际学校的中国孩子对于中文书籍的阅读量是远远超过体制内学生的,不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有多好,是因为:大阅读量训练是国际教育的学习方法之一,懂教育的家长可以接受孩子看散文和小说。中高考学生也想阅读,可惜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去看书,只接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家长看见孩子读散文而不是做卷子100%会一声暴吼。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还是叫孩子语文考试得100分,有时候只能二者选一。

不对语文教学方式做实质改革,只是多上语文课和增加考试分值,对弘扬中华文化,树立国学精神到底有多大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2、谈谈英语课程的改革(仅代表个人观点)

主线可以说是把英语做非主课化处理。有些专家、学者呼吁取消中小学(微博)英语课,真是要质疑他们的动机。哪个国家的青少年不学习外语呢?可以减负,可以替代为德语、西语、日语、韩语...但彻底取消那就真是不可理喻了。弘扬中华文化不等于完全不让年轻人接触外面的世界吧。地球村的时代,如果以后年轻人只能阅读人民日报和看新闻联播的话,是谁的遗憾呢?

觉得设计者的思路单从教育技术上讲没什么问题,吃外语亏的人才太多了,包括博主本人,给更多的偏才、专才以进入理想学校的机会没什么问题。西方课程都是可以选科目研修的,包括国际学校采用的最追求综合学术能力的IB,146个国家的青少年都在同步研修。在六个不同版块的课程中学生也被要求选择高程度课程和低程度课程的。

这个话题尽管很多同行都拒绝记者采访,怕给单位找麻烦可以理解,但是教育行业从业者不表明自己态度,怎么传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给学生呢。叫社会继续被庸俗的教育价值观占领着?很多业内好友在私人微博的表态都有些过火,业内人士讨论此类话题最好还是不涉及任何政治元素的好,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觉得现存的传统学校英文教学被弱化,甚至淘汰也没什么可惋惜的,学生英文课的负担这么重,但效果却这么差,早该改革了。大学英语六级又如何,有几个能用英文说几句整话的。公办名校的特级英语老师、高三年级组长和微主一起做领队带各自的学生出国游学,很遗憾,该老师反复强调自己不会说英语,完全不是开玩笑,真叫人大跌眼镜。

媒体记者采访时候叫博主预测课后教辅机构的前景,是不是本次的政策调整会给予他们沉重打击。很多家长也欢呼雀跃着课后英语培训机构会因此走向末日。

个人的观察,这点恰恰说反了。大型家教公司很多都是上市企业了,庞然大物越来越多,一个英语课程调整肯定不是压倒大象的最后那根稻草。教辅公司越做越大,存在即合理。一切罪责归于教辅企业的商业驱动肯定不公平。

跟英文课程比,奥数才算真正的被打压,哪个教辅公司因此倒闭了?头脑体操不是还照样招生火爆吗?和教辅企业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为了中、高考应试进英语培训班的人数确实庞大但收费低廉,对很多教辅企业来说都是鸡肋产品。有了政策,调整产品线就足够了。小学三年级以前不开英语课了,大量的小学生源足以替代为应试进培训班的初高中学生。大城市的70后家长多数都是念过大学的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60后。因为某个科目不考就不叫孩子学了,这种可能性为零。

就高考而言,不考英语的话,步子感觉有点大了。按现在的设计,假设一个高中生高一开学英语考试就100分了,就可以作为最好成绩计入高考范畴了,那后三年高中按正常的考生逻辑,肯定要放弃英文学习,专攻高考主科了。

这个话题上,微博里的家长和教师们纷纷站队、分立场,互不相让。这就是标准的传统教育思维了,非黑即白。接受国际教育的朋友应该有批评性的思维。没什么绝对的对错,喜欢英文,觉得是生存工具就继续学。讨厌英文,不喜欢的正好不用学了。小学低年级不开了,觉得不能接受的就自己学,觉得可以接受的就小四再开始学业没什么了不起。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英文教学如果能躲开应试教育,正好可以回归真正的语言教学。为什么中国人学一辈子英语还是不会说,欧洲和南美洲的学生只学1年英语就可以流利对话,来中国的欧洲高中交换生会5、6国语言的大把的,他们也是课堂上学的英语。人家的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博主多年前听过高考英语出题的特级老师讲座,他认为国内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按照知识在传授,而语言并不是知识,只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工具而已。大学英语系毕业的也没有英国幼儿园的小宝宝说英语流利。大学要修英美文学专业,那才算是学知识。当然高考出题的特级老师知道症结所在,却也没办法做任何改变才是可悲的。

最后借用彭晓芸老师的话:“公办教育向教学水平低下作出妥协,寒门再难出贵子进一步强化,公办教育会日益被社会精英阶层放弃。”

0  

更多资讯
[小学]小升初语法串讲:英语界中的s
从事学前与中小学教育的本科生 英语专业的最多
必克英语:电话英语怎样领跑中小学生的口语学习

test